返回 第九百四十二章 泱泱华夏,赫赫文明,仁风远播,大兴教化  从李元芳开始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
第九百四十二章 泱泱华夏,赫赫文明,仁风远播,大兴教化[2/3页]

  问题,是一件好事,但提出问题后能加以解决,哪怕是一定程度上的改善,才是真正值得重用的人才。

  而很多时候,提出问题后,不仅没有解决的办法,反倒是越做越糟,比如历史上的那次“宠道灭佛”。htTΡδ://WwW.ЪǐQiKǔ.йēT

  如果林灵素提出的,还是类似的法子,就可以由哪里来,回哪里去了。

  等到这位的夷夏正统论说完,李彦发问:“如道长所言,若有这种种弊端,如何改之?”

  林灵素从袖中取出一物:“入京得闻龙章凤篆,贫道的浅见,早已抛之脑后,正胡佛之策,全在其上。”

  内侍呈上,李彦翻开,目光一亮:“洒脱飘逸,大气自然,好字!”

  然后又莞尔一笑:“内容一字未变,将《僧侣考选详规》誊写一遍,道长所见,便是如此?”

  林灵素道:“君上聪明神武,天纵之资,惩宋政废弛,治尚严峻,诏诰命令词,怀济世安民之心,洞达物情之念,贫道拙见,所差远矣,自当依法,然……度牒巨富,利利相护,恐各地多有欺瞒之举!”

  理论讲完,吹捧的同时,开始转为实际。

  原著里鲁智深怎么上五台山和大相国寺当和尚的,就是靠的一份度牒。

  这方面很写实,度牒能免税赋,去徭役,脱人命官司,十分的珍贵,私卖早已成为了一份产业。

  唐朝是如此,宋朝更熟练,发现民间禁绝不了,那怎么办呢?

  朝廷自己卖!

  北宋官府在缺钱时期,就把度牒当成赚钱工具,比如苏轼担任杭州知州,因为办公地点破旧,要把屋子修好,需要四万余贯钱,地方财政不肯出,他就上了一道奏本《祈赐度牒修廨宇状》,“乞支赐度牒二百道,及且权依旧数支公使钱五百贯”,用卖了度牒的钱,来修衙门的办公居所。

  北宋是偶尔卖,南宋是一直卖,由于钱币贬值特别快,在当时民众看来,度牒更加靠谱,当作金银来储备,连宋孝宗给宋高宗送礼时,礼单里面都有“度牒一百道”,俨然成为硬通货币,后来更当作军费来源,“以度僧牒千给四川军费”“鬻田及卖度牒钱六十三万缗助军用”,实在离谱……

  现在原为北宋末年,其实民间已经到了那个地步,如今的度牒价格,大致是两百贯到五百贯不等,看各地行情,形成一道完整的产业链,在里面伸手捞钱的,也不止佛门,还有与佛门来往的权贵富户,乡绅士族。

  这些地主豪商利用度牒牟利,逃脱纳税和徭役,国家的负担愈发向着普通百姓转嫁,造成农户破产,大量逃亡,官逼民反,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。

  朝廷下令整顿佛门,真的这么做了,度牒的价格就会陡降,这个特殊的货币就崩了,自是让一大群既得利益者惴惴不安,甚至会有倒卖度牒的商人直接破产。

  林灵素不愧是专业仇佛的,“度牒巨富,利利相护”,八个字就把第一阶段的困难说得清楚。

  李彦微微点头,还是问道:“那依道长之见,如何令政令通行?”

  林灵素心中有了一瞬间的迟疑,他的原意是先顺着燕王的决策走,等到碰壁之时,再奉上自己所见,到时候还是要用他的法子。

  但亲眼见到这位君上后,实在不同凡响,令他都看之不透,临时改变主意:“贫道行走天下,所见寺院,多泥沙俱下,鱼龙混杂,邪教贼子藏身其中,绝非个例,寺院住持多有包庇,不正善恶,不辨是非,理应问责,若不明刑,必不能震慑宵小,

第九百四十二章 泱泱华夏,赫赫文明,仁风远播,大兴教化[2/3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