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三十章 文明  晚唐浮生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
第三十章 文明[2/3页]

  再多做一些。”周之仲回道。

  邵树德点了点头,从桉上拿起一本装订好的书,唤宫人递给周之仲,道:“此为国子监整理的大食文稿,你看一看,再说与工匠听,或有所得。另者,你们或需两块透镜叠加起来……罢了,这事朕让内务府来做。”

  周之仲接过文稿一看,封面上只有三个字:《光之书》,不伦不类的。

  当然,邵树德的感觉也一样,翻译文稿嘛,就这样。

  他看过这本书,知识点比较凌乱,尚未有效串联起来。但他有感觉,大食那边再研究个几十、上百年,或许就可以完善理论成书了。

  历史上1015年,阿拉伯学者尹本·海赛姆在系统性研究了本地流传的古希腊光学知识后,出版了划时代的光学着作《光之书》。

  这本书改正了古希腊时代的一些错误认知,比如海赛姆认为人能看到物体,是因为物体上的光线反射到了人的眼睛中,而希腊人则认为人的眼睛发出光线,碰到物体,所以能看到。

 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透镜(包括凸透镜、凹透镜)的工作原理,以及简单的放大镜制作。

  这些知识没有传到东方,却与西方交流,以至于欧洲人在吸收消化之后,于五百年后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——由眼镜商制作而成,而当时中国则是明朝中期,与外界的交流不够,逐渐开始落后。m.bīQikμ.ИěΤ

  邵树德看完这本书后,心中感慨。海赛姆能写出这本书,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在他之前,相应的知识已经由前人做了很多研究,提出了很多理论,他最后整理、完善、勘误,写出着作。

  “回去慢慢看吧。”邵树德挥了挥手,道:“大唐瑰丽多彩,文化鼎盛,吸引万国来朝。大夏也不会比大唐差。但朕不想你们过于傲慢,自高自大。这天下很大,即便是一个蕃邦小国,也有可取之处。实事求是,人家好的地方,咱们就是要学。这份文稿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大食人已经研究得这么深入了。他们或许在有些方面不如中国,但有些方面则有过之。切忌自高自大,中土广大,固然地大物博,但人家也不差多少。就这样吧。”

  “是。臣告退。”周之仲捧着书,徐徐退下。

  邵树德又轻敲桌桉,良久后说道:“传旨,着内务府办学。”

  这个念头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。趁着现在朝廷还给内务府拨款,抓紧办了。

  这所学校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,更准确地说,是一个产学研机构。

  技术一定要有市场,并且进行深度推广,这个血泪教训中国人从古至今吃过不知道多少次了。

  隋代的水车到明代重新发明,简直搞笑!

  以光学为例,市场其实是存在的。

  老眼昏花的官员、勋贵、富商不知凡几,对他们而言,眼镜是刚需——历史上1352年,意大利人发明眼镜,明朝中期经南洋传入中国,苏州就出现

第三十章 文明[2/3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